清靜經第十三章

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,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。

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,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。

『字解』 驚:突然害怕叫驚慌,言戒懼的意思。 著:言是著受的意思。 貪:是染著六慾之境而不離之意。 和「愛」字名雖不同,而理是一樣的。 求:是索取的意思。 煩惱:是一切貪、慾、嗔、恚、愚、痴等, 能使煩心惱身的叫煩惱,亦是悶悶不樂的意思。

『章解』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,就是因有妄之心。 一有了貪妄心,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「識神」。 識神被驚,心意外馳,便要著於萬物了。 既然接觸了萬物,就要生出不想離開,而要索取的心。 但是天下的事,那能盡如所願呢? 如果求之不得,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。

『演說』 上章說苦海眾生不能得其真道,是為了三心不掃, 四相不飛的原故。因人寄紅塵,總是紛紛擾擾,朝夕營求, 不得歇心,故此妄心一動,則神隨意遷,追逐萬物, 而戀戀不捨,甚致廢寢忘食,自甘其願。這樣一來,身心不得養。 道德經云:「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」。 佛云:「寂然不動」,都是讓人不動心的意思。 假若苦苦貪求,即便一時僥倖求得到手, 還不是家大業大操心大嗎? 諺云:「身旁無愛物,心中煩惱稀」。 何況說是促促一生,不知何日歸去,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話呢! 試看歷代的佛祖聖賢,留芳千古,雖死猶生, 足可以作後人的標杆榜樣。 另有一般不知禮義,妄貪妄取茍安偷生的人,死去遺臭後人。 噫!同是一生,只因所為之事業不同,故此有天淵之別了。 願世人熟思此意,方不致誤了自己一生的事業。 諺云:「兩利相形取其重,兩害相形擇其輕」。 古文云:「天地為萬物之逆旅,光陰為百代之過客」。 寒來署往,日月穿梭,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,都被光陰催促過了。 這人生數十年的時候,那還有功夫再招惹煩惱呢? 俗語云:「知足者常樂,能忍者自安」。 如不知足妄生貪求,一生總是煩惱。 羅狀元作的詩上說「到無求處便無憂」的句子真是不錯呢。

『詩曰』

驚動心神任馳遊。著於萬物慾貪求。 慾念未遂心轉惱。貪求不得意生愁。

聲色叢叢速回悟。孽海濤濤勿逐流。 了盡俗緣方成道。此時不修幾時修。